蘇州模式是指20世紀90年代形成於中國江蘇省蘇州市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其前身為蘇南模式。區別於蘇南模式,蘇州模式具有明顯的外向型經濟特點,撤離了鄉鎮政府對鄉鎮企業的支配權,轉而積極吸引外資,發展出口加工業。中國東北部分地區的經濟發展一定程度上受到蘇州模式的影響。
蘇州模式又被稱作“外資經濟”,通過招商引資,使得蘇州經濟,社會迅猛發展。蘇州模式與溫州模式的民營式經濟剛好相反,蘇州模式主張以政府吸引外來資本在本區投資建廠,依靠廉價勞動力和較為豐富的土地資源,使得經濟快速發展。
政府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之中,過於依賴外來資本。這可能會影響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可能會導致過度依賴外資的外生型經濟,這樣的經濟結構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同時,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可能會過度壓低土地成本,導致土地的嚴重消耗。同時儘管蘇州在近代出現了大量民營經濟,但隨著蘇州模式的不斷發展,民營資本逐漸弱於外來資本。由於對內資和外資實行不同的政策,進一步抑制了民營經濟的發展。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B%8F%E5%B7%9E%E6%A8%A1%E5%BC%8F
2017年1月20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6年中國城市GDP(經濟總量)顯示,江蘇13個省轄市全部進入全國百強,是唯一所有省轄市都躋身百強的省份,其中蘇州市以15400億元排名江蘇第一,全國第七。國搜小編注意到,在十二個「億元俱樂部中」城市中,除去上海、北京、天津、重慶四個直轄市外,其他的都是副省級城市,唯一例外的就是蘇州。
蘇州經濟發達,GDP遠超江蘇的省會城市南京(15400億元:10450億元),此外,蘇州還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遊城市,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長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江蘇長江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很多人都對蘇州無法成為副省級城市感到難以理解。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EOkoJ8.html
蘇州經濟對外資有著高度依賴,外資主要集中在實業領域,而且蘇州並不存在什麼垃圾產能過剩問題。蘇州的四大支柱型產業是電子通信元件、金屬冶煉和深加工、精細化工以及裝備製造,技術含量都不低。蘇州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在於企業掙不到利潤了。
無論企業是如何的虧損,即便是今年企業虧損面上升了6個百分點,蘇州政府依然悍然加征了8%的稅。這事真是匪夷所思。恨不得算是竭澤而漁的稅收,吞噬了企業利潤,令蘇州的外資企業們不堪重負。而這,或許就是外資逃離蘇州,乃至是逃離中國的最大原因吧。
http://www.epochtimes.com/b5/16/10/2/n8357509.htm
一,2015年綜合經濟
經濟總體運行平穩。初步核算,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5萬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7.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按常住人口計算)13.63萬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超過2.1萬美元。
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全年實現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560.8億元,比上年增長8.1%。其中稅收收入1338.6億元,增長7.6%,稅收收入佔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達85.8%四大。主體稅(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完成稅收961.4億元,增長11.3%,佔稅收收入的比重達71.8%,比上年提高2.4個百分點。全年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527.0億元,比上年增長17.1%。其中城鄉公共服務支出1195.8億元,比上年增長19.6%,城鄉公共服務支出佔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78.3%。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全年。實現服務業增加值7170億元,比上年增長9%,佔GDP比重達49.5%,比“十一五”末提高7.9個百分點,形成“三二一”發展格局。全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4030億元,比上年增長2.7%,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5.9%,比“十一五”末提高9.3個百分點。
二,農業和農村建設
農業生產保持穩定。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15.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3.4%。全年糧食總產108.22萬噸,比上年下降2.0%,其中夏糧產量36.43萬噸,下降1.9%;秋糧產量71.79萬噸,下降2.1%全年豬牛羊禽肉產量10.84萬噸,比上年下降5.2%;禽蛋產量4.34萬噸,增長1.9%;水產品產量26.47萬噸,下降0.8%。
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全年新增高標準農田面積5.33千公頃,高標準農田比重達到68.5%。年末設施農(漁)業面積46.8千公頃,現代農業園區總面積70.6千公頃。年末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數量達1800只。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8%,農業現代化綜合指數連續五年位居全省首位。
城鄉一體化發展深化提質。年末全市農村各類合作組織4535家,持股農戶比例超過96%。農村集體經濟總資產1610億元,村均年穩定性收入776萬元,均比上年增長8.1%。全市167個村完成農村承包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
三,工業和建築業
工業生產平穩增長。全市實現工業總產值35718億元,比上年下降0.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0546億元,比上年增長0.2%。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工業產值55億元,增長11.1%;外商及港澳台資工業產值19540億元,增長1.3%;股份制工業產值10711億元,下降1.5%大型工業企業產值16677億元,比上年增長2.5%;中小微工業企業產值13869億元,比上年下降2.4%。百強工業企業實現產值12721億元,比上年增長5.9%。
主導行業穩定發展。電子,電氣,鋼鐵,通用設備,化工,紡織六大支柱行業實現產值20484億元,比上年增長1.4%,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67.1%,其中佔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2.6%的電子信息產業產值9946億元,比上年增長6.4%,高於規模以上工業增速6.2個百分點。
新興產業引領增長。全市實現製造業新興產業產值14870億元,比上年增長2.2%,佔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48.7%,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節能環保等產業成為新先導產業。納米技術及材料應用,機器人及精密裝備,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軌道交通及高端裝備製造業等高技術行業較快增長,其中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值比上年增長9.5%,高端裝備製造業產值增長4.4%,汽車製造業產值增長17.6%。
企業效益穩定改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2086億元,其中利潤1510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和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面26%,比上年擴大2.3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21萬元/人,比上年增長3%。規模以上工業總資產貢獻率8.5%。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220%,比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
建築業低穩發展。全市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956億元,比上年下降7.6%,其中建築,安裝工程產值1942億元,下降7.5%。竣工產值1642億元,比上年增長5.1%,竣工率為84%。全市資質以上建築業企業房屋施工面積10882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8%,其中新開工面積2780萬平方米,下降29.9%。年末擁有總承包和專業承包資質建築企業1424家,實現利稅150億元,比上年下降2.9%。建築業全員勞動生產率32.6萬元/人,比上年提高4.2%。建築業企業在外省完成建築業產值430億元,比上年增長7.7%。
四,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開發
固定資產投資結構優化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124.4億元,比上年下降1.7%分產業,第一產業完成投資3.86億元,下降11.3%;第二產業完成投資2204.2億元,下降4.5%,其中工業投資2200.5億元,下降4.6%。第三產業完成投資3916.3億元,與上年持平,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63.9%。
從結構看,全市完成工業技術改造投資1525.9億元,比上年增長0.3%,佔工業投資的比重達69.3%,比上年提高3.4個百分點。全年完成新興產業投資和高新技術產業投資1440.5億元和663.0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9%和13.3%。工業新興產業投資佔工業投資的比重達60.3%,比上年提高3.5個百分點。
分主體看,國有經濟完成投資1721.6億元,比上年下降0.7%;外商投資1118.5億元,下降4.8%;民間投資3284.4億元,下降1.1%,民間投資佔全社會投資的比重達53.6% ,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
房地產市場明顯回暖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1865億元,比上年增長5.7%商品房新開工面積2153.4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1.4%;商品房施工面積11285.9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3.5%;竣工面積1653.1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8.2%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2133.7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33.4%,其中住宅銷售面積1940.9萬平方米,增長34.2%。
五,國內貿易和旅遊
市場消費穩定增長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24.8億元,比上年增長9.0%其中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3887.2億元,增長8.6%;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537.6億元,增長11.8 %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市場實現零售額3864.7億元,比上年增長9.0%;農村消費品市場實現零售額560.1億元,比上年增長8.8%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企業零售額中,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零售額比上年增長7.1%;日用品零售額下降5.2%;汽車零售額增長1.0%,通訊器材零售額增長16.1%;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零售額增長9.0% ;金銀珠寶零售額下降12.5%;建築及裝潢材料零售額增長3.6%。
年末全市擁有商品交易市場589個,其中億元以上市場82個,實現成交額5850億元,比上年增長2.0%。全市擁有國家級特色(著名)商業街17條。新型商業模式迅猛發展。全年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7000億元,比上年增長40%。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實現互聯網零售額比上年增長18.0%。
旅遊市場健康發展。全市實現旅遊總收入1884.5億元,比上年增長11%。全年接待入境過夜遊客149.7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17.9億美元。全年接待國內遊客10630.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6%。年末全市共有5A級景區6家(11個點),4A級景區33家。陽澄湖半島旅遊度假區創建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年末省級以上旅遊度假區10家,其中國家級2家。
六,開放型經濟
對外貿易規模保持穩定。全市實現進出口總額3053.5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9%,其中出口1814.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0.2%。從經營主體看,國有企業實現進出口153.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0.9%;外資企業實現進出口2123.6億美元,下降2.9%;私營企業實現進出口693.9億美元,下降0.8%主體市場中,對美國出口比上年增長2.9%,對日本出口下降。 8.1%,對歐盟出口下降1.9%,三大主體市場出口額932.2億美元,佔全市出口的比重為51.4%,保持穩定。對新加坡,越南,印度和巴基斯坦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分別實現進出口64.8億美元,46.5億美元,46.4億美元和4.1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3%,24.5%,7.9%和26.3%。
外貿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市加工貿易出口978.7億美元,比上年下降0.4%。一般貿易出口531.8億美元,比上年下降0.4%,一般貿易出口佔比為29.3%。機電產品出口1428.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3%,佔全市出口的78.7%。高新技術產品出口992.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4%,佔全市出口的比重為54.7%。全市服務外包接包合同額119.3億美元,離岸執行額62.5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4.9%和14.0%。全市服務貿易規模達到125億美元。
使用外資層次提升全年實際使用外資70.2億美元,其中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26.7億美元,佔實際使用外資的38.1%;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項目實際使用外資33.8億美元,佔實際使用外資的48.2%。新引進和培育各類具有地區總部特徵或共享功能的外資企業35家,累計超過200家0.148家世界500強企業在蘇州有投資企業400多家。
“走出去”步伐加快全年新批境外投資項目中方協議投資額20.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0.4%其中第三產業項目中方協議投資額12.6億美元,佔61.5%;民營企業境外中方協議投資額17.7億美元,佔86.4%。全年新簽對外工程承包合同額18.8億美元,完成營業額10.4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9.5%和9.2%。“一帶一路”戰略帶動效應顯現,全市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協議投資額5.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8%。
開發區經濟轉型提速蘇州工業園區獲批全國首個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區常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升格為國家級,全市國家級開發區升至14家;常熟,吳江,吳中三家出口加工區轉型為綜合保稅區,全市綜保區(保稅港區)數量增至8家;蘇州工業園區綜保區貿易功能區通過驗收,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加速推進;張家港保稅區獲批開展國家企業外債宏觀審慎管理試點。
七,交通運輸和郵政電信
交通運輸平穩發展。年末公路總里程13238.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50.2公里。全市完成公路,水路客運量3.88億人次,旅客周轉量133.98億人公里,分別比上年下降2.7%和2.9%。公路,水路完成貨運量1.34億噸,貨物周轉量209.08億噸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3.3%和4.3%。
全年鐵路旅客發送量3742.4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7.0%。鐵路貨物發送量66.78萬噸,貨物到達量110.07萬噸。蘇州港港口貨物吞吐量5.4億噸,比上年增長13.4%,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1.42億噸,比上年增長15.5%;集裝箱運量510.2萬標箱,比上年增長17.8%。
汽車保有量繼續增加。年末擁有汽車268.6萬輛,其中私家汽車229.3萬輛,分別比上年增長11.7%和13.8%。
郵電業務快速發展。全年郵政業務收入108.53億元,比上年增長37.2%。電信業務收入186.32億元,比上年下降5.0%。全年發送快遞5.63億件,增長52.6%,實現快遞業務收入88.54億元,增長40.7%年末固定電話用戶269萬戶;移動電話用戶1611萬戶,其中4G用戶729萬戶年末互聯網寬帶用戶數達402.73萬戶,比上年末淨增45.45萬戶。
八,金融
金融運行保持穩定。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23659億元,比年初增加2040億元,比年初增長9.4%。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19200億元,比年初增加1946億元,比年初增長11.3 %其中短期貸款餘額6633億元,比年初增加122億元;中長期貸款餘額11403億元,比年初增加1403億元。
年末全市證券交易開戶總數191萬戶。證券機構託管市值總額7135億元,比上年增長98%。全年各類證券交易額8.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19%。期貨市場交易額5.8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6%。
保險業健康平穩運行。新增保險機構1家,年末保險機構75家,各類分支機構894家。全年保費收入368.3億元,比上年增長18.1%,其中財產險收入159.6億元,增長11.5%;。人身險收入208.7億元,增長23.8%保障水平不斷提升全年保險賠款和給付支出136.6億元,比上年增長23.5%保險深度,保險密度分別為2.5%和3469元/人。
金融創新持續深入。全年新增各類金融機構41家,總數達759家。金融總資產3.8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1.8%。新增上市公司8家,累計達100家,募集資金累計1180億元。上市公司再融資19家,募集資金208億元。新增新三板企業158家,累計掛牌企業229家。全年新增債券融資685.7億元,同比多增52.7億元。
九,科技和教育
科技創新加快推進。全市財政性科技投入86.9億元,佔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5.7%。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68%。全市新增高新技術企業712家,累計。3478家新增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3家,累計585家;新增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48家,累計328家;新增省級以上工程中心(實驗室)10家,累計57家;年末省級以上公共技術服務平台58家,其中國家級15家全市擁有省級以上科技孵化器89家,其中國家級和省級分別為31家和58家,孵化面積超470萬平方米,省級以上在孵企業超過6000家。
專利成果再創佳績。全市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達98704件和62263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43241件和10488件,發明專利申請佔比由上年的39.6%提高至43.8% 。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7.4件,比上年增加8.9件。
創新實力不斷增強。年末全市各類人才總量227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17.8萬人,高技能人才49.2萬人。年末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48.5萬人,比上年增長8.7%。新增國家“千人計劃”30人,累計達187人,其中創業類人才107人,居全國城市首位。
教育現代化快速推進。年末全市擁有各級各類學校(含外來工子弟學校)744所,在校學生123.47萬人,畢業生24.81萬人,專任教師7.91萬人。其中普通高等院校21所,獨立學院4所,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21.48萬人,畢業生5.72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68.1%。成人高等學校在校學生3.36萬人,畢業生1.34萬人。年末擁有幼兒園(含民辦)731所,在園幼兒30.09萬人。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館11個,文化站98個,公共圖書館11個,博物館40個。著力培育文化創意產業,全市形成了以8個國家級,15個省級和55個市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基地)為主體的產業空間格局,全年文化產業主營業務收入4100億元,比上年增長15%。文化保護與傳承進一步加強。啟動國家“海上絲綢之路“和”江南水鄉古鎮“申遺工作。全市現有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816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9處,省級112處。共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13個,名村5個。
衛生事業
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持續增強。年末全市擁有各類衛生機構3102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72個,衛生防疫,防治機構11個,婦幼保健機構11個。年末衛生機構擁有床位6萬張,其中醫院病床5.29萬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6.8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2.65萬人,註冊護士2.67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4.3%和5.1%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平江新院和附屬兒童醫院園區總院投入使用,蘇州科技城醫院基本建成。
體育事業
年末全市公共體育設施面積3352萬平方米,人均公共體育設施面積3.16平方米。環古城河健身步道建成開放,全市建成健身步道1118公里。五卅路市民健身中心的籃球館,羽毛球館,游泳館和保齡球館建成對外開放全年。體育彩票銷售38.88億元。成功舉辦第53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環金雞湖國際半程馬拉松賽,蘇州太湖國際馬拉松等比賽。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與就業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061.6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794.08萬人戶籍人口667.01萬人,戶籍人口出生率為9.94‰,比上年下降1.75個千分點;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3.02‰,比上年下降1.95個千分點。
就業總量保持平穩,就業結構持續優化,就業質量逐步提高。全市新增就業17萬人,開發公益性崗位1萬個,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2.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以內。蘇州籍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8.6%。全年免費城鄉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5萬人。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累計建成各類創業基地235家,孵化面積超過520萬平方米。
社會保障
加大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力度,城鄉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年末全市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繳費人數468.41萬人,比上年增加5.45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6099萬人,比上年增加16.07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421.99萬人,比上年增加21.06萬人年末企業養老保險享受人數138.99萬人年末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8.18萬人,其中領取基礎養老金人數44.5。萬人;。參加居民醫療保險人數279.43萬人全市城鎮職工社會保險覆蓋率,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覆蓋率均保持在99%以上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增加養老金198.3元全市新增繳存公積金職工73.7萬人,年末繳存住房公積金職工數達253.1萬人,全年職工提取公積金219.6億元。
社會福利與救助
年終全市擁有各類養老機構234個,養老機構床位總數64014張,日照照料中心613個,助餐點737個,助浴點18個年末全市2.1萬戶共同3.6萬人享受低保,全年發放低保金2.29億元。全年社會救助支出21億元。全市新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26427套,基本建成28275套,為1247戶困難家庭發放住房租賃補貼。
人民生活
城鄉居民收入平穩增長根據抽樣調查,全體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萬元,比上年增長8.2%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4萬元,比上年增長8%;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萬元,比上年增長9%。城鎮居民收入中位數人均4.47萬元,農村居民收入中位數人均2.18萬元。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每人每月700元調整至750元。
物價水平保持穩定。市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1.6%,漲幅比上年回落0.5個百分點。八大類商品及服務價格“七升一降”。其中食品類價格比上年上漲2.4%,菸酒類價格上漲1.5%,衣著類價格上漲3.3%,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價格上漲3.9%,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價格上漲2.2%,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價格上漲3.6%,居住類價格上漲2.0%;交通和通信類價格比上年下降5.6%。
食品安全
強化食品安全監管。全年累計抽檢各類食品5.25萬批次,每千人抽檢率達到4.95批次,動態合格率為98.83%。立案查處食品安全案件903起。實施餐飲服務誠信體系建設,推行餐飲食品安全監督信息公示制度和量化分級制度,學校食堂和集體用餐配送單位量化分級率達100%。
十二,城市建設和公用事業
城市建設
全年完成基礎設施投資1070.9億元,比上年增長4.8%。中環快速路主線全線通車。常嘉高速公路崑山至吳江段,張家港疏港高速公路等工程加快建設。滬通鐵路蘇州段建設有序推進。軌道交通2號線延伸線,4號線及支線工程,軌道交通3號線平穩推進0.1000千伏特高壓淮上線工程和智能電網應用先行區,示範區加快建設0.23項“智慧蘇州“重點項目順利推進。”千兆蘇州“全光網順利建成。我市入選國家首批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
公用事業
全年全社會用電量1311.7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3.4%其中工業用電量1074.2億千瓦時,增長2.9%;城鄉居民生活用電94.6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8.3%。全市擁有區域供水廠22座,總供水能力697.5萬立方米/日。新建,改建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24座,新增生活污水處理能力35.75萬噸/日,年末生活污水處理能力達到327.99萬噸/日。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4.5%,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60%。
市區(不含吳江,下同)自來水日供水能力達到235萬立方米。市區管道天然氣供氣總量7.75億立方米。市區新闢公交線路28條,其中社區巴士(微循環公交)線路9條,年末營運線路332條,線路總長達到7078.2公里;。全年公交運客總量6.15億人次大力發展綠色低碳交通新購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公交車608輛年末市區營運出租汽車4803輛。年末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總長70.5公里,全年運營總里程729.96萬列公里,線網客流總量13784.2萬人次。全市新增農村客運(公交)班線14條,行政村農村客運班車通達率,鎮村公交開通率均保持100%。
十三,環境保護和節能降耗
全市環保投入576億元,比上年增長7.2%,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0%。突出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十大工程”,實施95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80億元。全市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按AQI標準統計)比例為68.2%。市區PM2.5年均濃度比上年下降12.1%。主要監測斷面水質ⅲ類以上比例66.7%。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農村新增林地,綠地768公頃,陸地森林覆蓋率為29.56%。市區新增綠地面積430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2.7%,市區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99平方米。全市建成美麗村莊示範點10個,三星級康居鄉村100個。全市劃定生態紅線保護面積3205.52平方公里,佔市域土地面積的37.76%。蘇州市和崑山市成功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節能減排紮實推進。勸退,拒批不符合環保要求建設項目179個。整治燃煤小鍋爐1730台。關停,淘汰落後產能企業1116家。新增三星級以上“能效之星”企業37家,累計達393家。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完成省下達的任務。
“十二五”收官之年,蘇州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提升,新成效,但同時也應看到,經濟社會發展中依然面臨不少困難和矛盾,主要經濟增長動力仍有不足,結構矛盾比較突出,新舊產業處在接續關鍵期,自主創新能力有待增強,民生事業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生態環境建設任務依然艱鉅。新的一年中,全市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把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放到更突出位置,圍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五大任務,積極貫徹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形成以技術進步,制度創新,要素資源高效配置的內涵式發展模式,努力當好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的先行軍和排頭兵,確保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
資料來源: 蘇州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蘇州調查隊
留言列表